稻田“守望者”_kaiyun体育网页登陆入口_kaiyun体育-(www.kaiyun.com)_网页登陆入口-kaiyunty
稻田“守望者”
时间: 2024-05-17 09:59:31 |   作者: kaiyun体育网页登陆入口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发明的杂交水稻,如今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央视网消息:2016年11月,广东高湿高热,在梅州兴宁市龙田镇环陂村,连绵金色的稻田迎来收割季。

  19日上午,风尘仆仆的车队,一路驶进广东省梅州兴宁市龙田镇环陂村双季稻连片种植示范区,人们簇拥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从车上下来,缓步走进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当老人看到蓝天白云下那翻滚的稻浪时,欣慰地笑了!

  这位老人就是年届86岁,在国内国际上都享有崇高声誉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此次梅州兴宁之行,是专程为“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成果测产而来。

  测产现场,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作业,随着超级稻新组合晚造亩产705.68kg(干谷)的消息传来,加上早造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双季稻产量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被打破。

  “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对袁隆平院士的专访约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之际。这时,袁隆平已经如候鸟一般准时,回到海南三亚的杂交水稻试验基地。

  眼前这位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身形瘦小,皮肤黝黑,一看就是长年在田间地头作业留下的印记。

  “此次双季亩产1500公斤超级杂交稻攻关项目的成功,代表着中国水稻产量创下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而且本次不仅产量有突破,这个品种的大米质量可以与日本的越光米媲美。”袁隆平说。

  50多年前,中国遭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身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中国大饥荒的惨状,发誓要解决饥饿问题。就像那只苹果砸中了牛顿一样,袁隆平幸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

  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几十年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杂交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培养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2016年来自云南个旧试验田的亩产已经高达1088公斤,真正解决了中国人和部分国家的吃饭问题。

  在泱泱稻田里,袁隆平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历史高度。在奇迹与荣誉中,各种高产稻谷相继问世,殊不知,在稻谷飘香中,袁隆平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15年喜获“十二连增”。尤其是近3年来粮食生产高位爬坡,更是难能可贵,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突出亮点之一。

  也许当年的吃饭问题对如今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已经走远,但是否粮食连年增产,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国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了呢?

  “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告诫我们,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曾几何时,中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必然的联系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吃饱饭”曾经是困扰我们的一件难事。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从2000年到2016年,由袁隆平领衔的团队共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的超级稻攻关五期目标。下一个目标将是每公顷产17吨,相当于亩产1135公斤。

  然而,粮食安全极为复杂,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能轻言过关。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4万亿斤,粮食增长要赶上消费增加的速度,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缺水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

  袁隆平表示,“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特别是中国有超过60%的人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提高水稻产量,对保护世界粮食安全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据专家估计,现在每公顷水稻产量能够给大家提供27个人的口粮,到2050年每公顷产量必须要提供43个人的口粮;到2030年水稻产量要比1995年提高60%才能满足需要。

  “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习说,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

  所以,尽管粮食已连续多年增产,但并不代表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相反恰恰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粮食生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那么,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呢?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的答案。习强调,必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要机械化、电气化,还有智能化;从管理方面讲,它不是单家独富,土地要流转,要统一,集中起来搞合作社;经营方面要有层次,有了粮食,有了产品之后,农业要销售出去;经营也要现代化,它要有企业、公司来运作。”作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谈起农业现代化兴致颇高。

  此次华南双季稻破世界纪录,对于袁隆平来说算不上稀奇之事,但其特别意义在于,该项目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绿色统防统治病虫害,符合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这次研发的水稻新品种不仅有产量的突破,而且大米质量可与国外高品质稻米媲美,再次破除了人们对超级杂交水稻“高产低质”的认识误区。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大面积推广,即使按照每亩年产量提高100公斤算,也将显著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咱们不可以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啊……”袁隆平对荣誉看得很淡,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不仅要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不断刷新高产纪录,还要探索出高产高质的“海水稻”新品种,让科技成果真正造福国家、惠及百姓。

  海水稻是在沿海滩涂的海水里生长的水稻,经过三十多年试种,“海稻86”拥有非常良好的抗盐碱、耐淹等诸多特点,它在pH值9.3以下,或含盐量千分之六以下的海水中都会生长良好。2016年,海水稻在广东湛江、山东、吉林等地试验种植近6000亩,平均亩产超过了300斤。

  “海水杂交稻的研发刚刚起步。我们计划通过三年时间,获得可抗海水浓度0.6%—1%、亩产产量达300公斤的海水杂交稻品种。2017年,海水稻试验推广面积将超过1万亩。”袁隆平介绍,这项研发将结合最新的、基于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第三代杂交稻技术进行,以提高海水杂交稻配组成功率,解决品种南北方广泛适应性问题和全球配组推广问题。

  目前,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如果都能种上海水稻,按照目前的产量150公斤计算,每年能多收入300亿公斤粮食。这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海水稻研究是扩大耕地面积,我们原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划了18亿亩的红线不能突破。现在有两条路,扩大耕种面积和提高单产,这样对于保证我们的祖国粮食安全,就更加有把握了。”袁隆平自信满满地表示。

  联合国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全球粮食库存在近30年不断下降,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如果全世界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其“世界意义”将不言而喻。

  如今,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有的人觉得,农产品市场也经历着巨大变化,消费的人在购买农产品时,越来越看重产品质量,所以水稻种植应该注重优质,而不是扩大产量。

  对此,作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似乎更有发言权:“我们搞水稻品种,过去是以产量为主,质量放在次要地位,当时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现在,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光吃饱还不满足,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既要高产也要优质,在高产的前提下求优质。你光单纯讲优质,产量不高也不行。我们现在的超级杂交稻产量与质量是并重的,都很好。”

  不少人形容袁隆平是“八十多岁的年龄,五十多岁的身体,三十多岁的心态”,但他也有担忧,因为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农。

  他说:“过去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非常辛苦的。但现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无人机打农药,还有一个艺术化,农产品很美,田园风光很美,能吸引年轻人、城里人回归农业。”他希望国家拿出有力的措施来鼓励年轻人学农。

  一直以来,袁隆平有个“小目标”,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都种上了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公顷增产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四至五亿人口。

  如今已86岁的老人,始终如一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科学研究对于他来说,从来不是一种枯燥的学问,一种食之无味的责任,而是一片美丽的天空。他不忘初心,不忘提高水稻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保证粮食安全。他希望自己90岁时能看到超级稻每公顷产量达到17吨,希望有更多的高产田,有更好的收成。(央视网记者/张莉 李珊珊 视频/刘畅 配音/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