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551-65318348
- kaiyunty传真:0551-65329389
- www.kaiyun.com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安徽轻工国际中心C座5楼
農業文明遺產指的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效果的生產系統。我國有著悠长的農耕歷史,留下了眾多的農業文明遺產。為保護傳承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遺產,2012年,當時的農業部開始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明遺產項目評選活動,至今共列入5批118項。這些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方法的優秀代表,有的构成了循環生態运用的形式,仍然谋福於當地。當我們从头審視這些遺產時,發現了一些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中國的農業遺產中,水稻元素最為顯眼。這與水稻在中國傳統農業中的严重效果相匹配。中國是重要的農業文明来源地,在萬年前開始馴化水稻,唐宋以來,經濟中心開始向南边轉移,水稻承接了經濟中心轉移的重要任務,使中華農耕文明始終得以延續。水稻来源於南边地區,將沼澤地變成良田。稻田所處的低濕地含有的營養物質成分高於北方旱地,水稻的產量優勢得到發揮。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人口遷移至江南一帶,推動了當地水稻種植。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便於將南边的糧食向北方輸送。唐宋之際,經濟中心由黃河流域轉向長江流域,宋代已有“蘇湖熟,全国足”的諺語出現。
水稻與魚、鴨、蟹、蝦、鰍等在稻田生,构成小的種養系統。自公元9世紀坚持至今的稻魚共生系統,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生產方法。水稻為魚類供给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鬆土增肥、吞食害虫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減少了系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依賴,水稻、雜草構成了系統的“生產者”,魚類、昆虫、各類水生動物構成了系統的“消費者”。系統本身不需运用化肥農藥,就維持了正常循環,保証了農田的生態平衡,有利於構建杰出的生態環境。其杰出代表是“浙田稻魚共生系統”和“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浙田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6月成為中國榜首個国际農業文明遺產。
水稻還成果了高山梯田與丘陵梯田。隻要有灌溉條件,人們就會選擇種水稻而不是旱地作物。其间,雲南元陽稻作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是其杰出代表。在雲南元陽的高山上,山頂為森林,接著是村庄、梯田,底下是河流,這個梯田系統被解讀為“江河—森林—寨子—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天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這裡的田隨山勢地势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乃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此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1300多年來,哈尼族员生生不息“雕琢”出了一幅幅山水田園風光畫。2013年,該遺產在第三十七屆国际遺產大會上被列入国际遺產名錄。
水稻還與小麥构成了稻麥輪作的水旱輪作系統。這個系統中,因為土壤環境在干濕中輪換,相應的作物病虫害因為轉換失去了固有的生计環境,损害大大減輕,“雲南劍川稻麥復種系統”便是其代表。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生活在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境內的人每年5月6月栽種水稻,10月11月水稻收獲后翻耕播種大麥或许小麥,麥茬翻耕后再栽水稻。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全球農業面臨的問題。全球重要農業文明遺產項目因努力於促進可持續農業的振興和農村發展目標的實現,得到廣泛認同。到本年為止,中國共有15個農業文明遺產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明遺產。和現代農業系統比较,中國重要農業文明遺產是古人生计才智的会集體現,應該加以保護、傳承與运用。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作业座談會重要講話精力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夸姣的春天。
公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讨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共享創作心得和感悟。